中医养生,坚持才是健康!

发布时间:2年前


最近,黄医生在临床碰到有几个“奇怪的”患者,有的头晕,有的乏力,去医院系统检查,一切指标正常,经过中医药调理后症状消失了,交代病人一些注意事项,以为没事了。没想到过了几周,病人又来了,症状和之前一样。问病人有没有熬夜打牌玩手机,有没有喝酒、吃火锅,病人不好意思的地笑了。问题找到了:病人没有“养生”。

中国人喜欢养生,衍生出各种养生理论和方法,比如武术强调身体素质、佛教强调清心寡欲、甚至房中术也有一些理论和可取之处。但是真正做到把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,中医养生一定是独占鳌头的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医养生。

什么是养生?

说到养生,一般人认为就是保持身体健康,生,就是生命,养,就是保养。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、增强体质、预防疾病。这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。全面的养生不仅强调物质层面的健康,对精神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。传统中医理论对养生有着天然的契合。我们这里大致说一说中医养生的规律

中医养生的规律

中医理论认为:人禀天地之气而生,沐四时之气而成,《内经》:“人与天地相参也,与日月相应也,秉天地之气而生,法四时而成”。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,人想要在自然界健康长寿,就要跟随大自然的节奏。

《四气调神大论》认为,春三月,此谓发陈,……夏三月,此谓蕃秀,…… 秋三月,此谓容平,……冬三月,此为闭藏,……;其中提到了一年四季的特点和自然人养生注意事项的总则:春天,顺应阳气升发,万物俱生的特征,要心情舒畅,精神活泼,尽量使精神放松;夏天,要使精神焕发;秋天,要使神气内敛含蓄,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;冬天,要让意志潜藏,不要向外显露。同时,中医五行观念认为,春生:阳气升发,重在养肝;夏长:万物繁茂,要保护阳气,重在养心;长夏化:温度高湿度大,重在养脾;秋收:收获季节,保护阴气,重在养肺;冬藏:万物潜藏,保护阴精,重在养肾。需要指出这里的脏器是指中医的脏器,以功能定义的,和西医的实质性脏器有不同,也有重叠。

另外,一年分四季,一日有昼夜晨昏,《灵枢.顺气一日分为四时》说:“以一日分为四时,朝则为春,日中为夏,日入为秋,夜半为冬”。根据其对人体生理的影响,妥善安排休息劳作,不仅能充分发挥潜能,提高适应能力,还可以防止过劳损伤人体。

不同的地域也衍生出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人体素质,通俗的讲就是一方水土,养一方人,《异法方宜论》认为:“东方之域,天地之所始生也。鱼盐之地,海滨傍水,其民食鱼而嗜咸……。西方者,金玉之域,……其民不衣而褐荐,其民华食而脂肥。北方者,天地所闭藏之域也。……其民乐野处而乳食……。南方者,天地所长养,阳之所盛处也……其民嗜酸而食胕……。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。其民食杂而不劳……。”所以不同的地域饮食养生也不完全相同。

同时,人具有社会属性,有七情六欲,情志失调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。中医传统理论认为,怒伤肝(肝-春-木),喜伤心(心-夏-火),思伤脾(脾-长夏-土),悲伤肺(肺-秋-金),恐伤肾(肾-冬-水)。因此,应该节欲养神。重点是:“节欲” “去欲” 。过度的情绪,不管是亢奋的,还是压抑的都对人体有害,不仅仅是精神层面,也会影响到物质层面。比如思虑过度,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,出现相关症状。

此外,男性属阳,以气为主,性多刚悍,不易气郁;女性属阴,以血为先,性多柔弱,更易因情志伤身,因此精神调摄各有侧重;男性与女性有生理差异,因此保健内容也不相同。老人“阴阳俱不足”,小孩“稚阳之体”等等,要因人制宜。

如何养生?

养生必须从整体全面考虑,综合调养,使机体内外协调,适应自然变化,增强抗病能力。在养生过程中,综合运用的各种养生方法都应该恰到好处,适度而止,养生不可太过,也不可不及。

专家简介

黄河  中医内科

主治医师  硕士研究生

清远市中医院组团帮扶团队队员

200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,主要从事急诊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工作,熟悉各种内科急危重症的诊断、处理,掌握心血管内科各种常见病、多发病的处理及相关介入诊治,善用中医经典理

具体图文请前往官方公众号“连南县中医院  瑶医医院”查看